家規 House Rules


(比起中文版書封,強調青少年犯法,直接給一張上鎖鏈的照片衝擊性。
比較喜歡英文新版的含蓄,顯現在這些特殊孩子心中孤寂寧靜卻也明亮單純的世界。)

《家規》延續茱迪·皮考特一貫嚴謹的考據風格,將亞斯伯格症、家庭關係與法律議題巧妙結合。主角雅各患有亞斯伯格症,其特殊的社交障礙與對犯罪現場鑑識的執念興趣,深刻影響了整個家庭的日常,也讓這場謀殺案的調查更具戲劇性。
皮考特擅長以細膩筆觸描繪複雜的情感與法律攻防,《家規》不僅呈現了年輕人的性格衝動與亞斯伯格症的微妙差異,還通過自然的生活場景讓讀者一窺其症狀帶來的挑戰與趣味。此外,法庭戲依舊是她的拿手好戲,本書更引入了一位菜鳥律師奧利佛,與以往「全能型律師」的設定不同,這次讓讀者跟隨他的視角一同探索法庭訴訟的條文與策略,代入感更強。
然而,與以往強調親情深度的作品相比,《家規》的情感表現稍顯分散。書中試圖探討母親對病童的偏愛、手足間的微妙關係,以及雅各內心的獨白,卻因謀殺案偵辦的頻繁插入,情感張力屢屢被打斷。
弟弟西奧的視角原本應是重要的情感橋梁,但其與雅各的兄弟情誼在敘事中過於零散且重複,導致角色更像在抱怨,難以引發讀者如《姐姐的守護者》中那般的共鳴。警探視角的出現則顯得有些突兀,尤其在後半段幾乎隱身,讓人懷疑其在劇情中的必要性。多角色的第一人稱敘事雖展現了皮考特對角色心理的掌控力,但過多的重複描寫削弱了故事的流暢性與核心主題的聚焦。
至於結局,雖不再如《姐姐的守護者》或《小心輕放》那般突兀,但仍顯得過於簡單和草率。當法醫早已提示跌倒與攻擊傷口難以區分,加之雅各的佈置破壞了現場證據,最終僅靠西奧的證詞就解決案件,未免讓人覺得判決過於輕易。此外,對角色後續發展的缺乏交代,也讓故事停在一個略顯生硬的終點。
儘管如此,皮考特的拔尖文筆與創意構思,依然讓《家規》成為一部值得一讀的佳作。在她紮實的研究與精緻敘事中,讀者得以一窺亞斯伯格症背後的家庭故事與法律交鋒的緊張戲碼,令人意猶未盡。
※小說心得延伸分享
茱迪・皮考特在成名作《姊姊的守護者》後,又寫下了《小心輕放》(英語:Handle with Care)。兩者題材有著驚人的相似:故事同樣將重症病童家庭的困境搬上法庭,挑戰讀者對愛、責任與法律的理解。
本書主角小柳(Willow O’Keefe)罹患第三型成骨不全症,也就是俗稱的「玻璃娃娃」。她的父母尚恩與夏洛特,生活裡充斥著失眠的夜晚、沉重的醫療帳單、旁人投來的憐憫眼光。甚至在一次家庭出遊中,小柳因骨折被誤認為虐童,使這一家人被迫踏上法律途徑。最後,他們竟選擇以「不當出生」為訴求,控告婦產科醫師派普,而派普同時又是夏洛特的摯友,這讓故事的矛盾感更加強烈。
這樣的訴訟,不論放在東方或西方社會,都顯得震撼。因為它直白地拋出了殘酷的疑問:什麼樣的生命才算值得?父母照顧子女是天性與責任,但這份責任是否能因孩子的脆弱與缺陷而被免除?
茱迪在書中延續她擅長的多重視角,透過夏洛特、尚恩、姐姐小愛、律師瑪琳與醫師派普等人輪流以第一人稱述說,同時不斷以「妳」對小柳傾訴,營造一種親密卻壓抑的氛圍。再搭配母親甜點師的身份,每章以一道繁複甜點食譜作為隱喻,把家庭的碎裂與修補,寫得更具象徵感。
若熟悉《姊姊的守護者》,會感覺主要角色的設定略顯重複:姐姐因父母偏心而憤慨疏離;母親為病童燃盡一切;父親心地善良卻顯得無力。幸好,進入訴訟程序後,配角的角色補足了這些不足。律師瑪琳自身被棄養、尋親的背景,讓她對案件特別敏感;派普醫師則身陷「被告與摯友」的兩難,和夏洛特之間的情感拉扯,讀來真切動人。
雖然結尾依舊帶有茱迪慣常的「弱尾巴」,收束稍顯倉促,但她細膩的鋪陳與多角度的描繪,仍讓人一口氣讀下去。
作為一個母親,我讀到這裡時格外心驚。啾啾在懷孕過程裡其實一直很順利,但我仍然常常感到擔憂。直到現在,我最大的期待依舊很單純:只希望他能健康平安、懷抱良善,並在生活裡保持歡樂。這樣的願望聽起來簡單,卻是我最深的祈求。
《小心輕放》讀來像是一場拉扯:愛與責任的邊界、社會與法律的張力、親情與自我的矛盾。它提醒我,愛孩子這件事從來沒有標準答案,但能確定的是,在掙扎與選擇的背後,那顆願意始終陪伴的心,才是支撐一個生命最真實的重量。
閱讀更多
簡介:《少年醫學生的反擊》是日本醫師作家海堂尊的作品,原名《醫學之卵》,以一位14歲的中學生曾根崎薰為主角,描繪他意外進入大學醫學院後,面對醫學研究的光明與陰影,展開一場成長與反思的旅程。Readmoo分享+5誠品線上+5三民網路書店+5
閱讀更多
※喜歡木偶的文章,請給個讚哦~大家的鼓勵回應與支持,是木偶寫文的動力(心)
歡迎加入木偶粉絲團,讓我們一起即時吃喝玩樂走天下※
https://kielkiel.com/